发布时间:2024-12-23 01:18:52 来源: sp20241223
北京霍营街道霍家营社区“法律明白人”孙悦(中)在社区居委会开展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公共法律服务专项维权活动工作部署会。 霍家营社区供图
“法律明白人”张殿琴(左)给村民宣讲电动三四轮车管理政策。 本报记者 彭训文摄
“讲理”与“讲法”
冬日的北京延庆,山里的雪尚未化尽,又是一个大风天,虽至晌午,仍浑身透着冷。61岁的“法律明白人”张殿琴裹了裹棉袄,向村委会走去。刚在村里做完宣讲,她准备进屋喝口热水。
延庆地处北京远郊,农民占到全区人口的80%以上。张殿琴所在的香营乡新庄堡村,是燕山深处一个普通村庄,从北京城区开车需要约两小时。
由于地处山里,村里的大事小情,更多时候是村民之间商量解决。张殿琴是村里出了名的热心肠,最近她有个外号——“张明白”。作为村里5个“法律明白人”之一,她常给村民化解矛盾、做普法宣传,“张明白”便逐渐叫开了。
啥是“法律明白人”?根据中宣部、司法部等多部门2021年印发的《乡村“法律明白人”培养工作规范(试行)》,“法律明白人”是指具有较好法治素养和一定法律知识,积极参与法治实践,能发挥示范带头作用的村民。截至2023年6月,全国乡村活跃着383万余名“法律明白人”。
在村委会工作20多年的张殿琴记得,在她小时候,村民之间的矛盾靠公安员调解;后来乡里有了派出所,有啥事去乡里解决。这些年村民生活好多了,矛盾也少了,邻里、家庭的小摩擦主要找村委会调解。
村里人遇到啥事,爱找张殿琴。“可能是觉得我处事公正,平时我也愿意给大伙说和说和,基本都听我的。”张殿琴说,以前她给村民讲理的时候多,教育村民要懂道理、服情理。“论理,你甭这么干”,是她常说的一句话。后来她越来越觉得,很多事既得“讲理”,还要“讲法”。
“不是有这么句话吗?以理服人、以法正人。”张殿琴说,如今法律越来越规范、细致,村民的法律意识也逐渐提高,要想最终解决问题,还得靠讲法律、依法办事。
当好“法律明白人”,首先自己要明白。张殿琴积极参加区司法局、乡司法所举办的法律培训班,学习民法典、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知识,她还爱看电视上的法治频道,了解别人如何学法用法。
更生动的实践场所在张殿琴身边。让她印象深刻的是村民老陈盖房这事。根据政策,政府给予盖房村民2万元补助,但需要征得邻居同意。邻居担心老陈的新房遮挡视线,一直不同意签字。
张殿琴了解情况后,先到老陈的邻居家做工作。她说,老陈盖房合理合法,再说农村人盖回房子不容易,咱们将心比心,如果你以后盖房,邻居不签字,你心里也不好受呀。邻居觉得是这个理,同意了。
张殿琴又劝导老陈:邻居同意你盖房了,但你的房子要往前挪一点,流水沟也弄宽一些。老陈一听不乐意了,“我在自己的地上盖房,凭什么往前挪?”张殿琴劝他,按政策,邻居如果不签字,你就没法盖房;论理,邻居之间应该相互谦让,“再说那20厘米你能干什么,宽敞又能宽敞到哪儿去?”老陈听完,也同意了。担心两家反悔,张殿琴还拟了个字据,让两人签字确认,“现在两家感情好着呢”。
孙殿琴说,做好“法律明白人”没啥秘诀,首先自己要会讲理讲情、懂法讲法,做到公平公正,不要偏三向四,还要注意说话的方式、语气,村里人就会尊重你。
调解与化解
随着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北京一些农村经过拆迁改造,融入城市社区管理体系。农村变社区、村民变居民,对社区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
“社区里很多事情,如果没找到纠纷产生的根源,调解不一定有效果。”北京市昌平区霍营街道霍家营社区95后“法律明白人”孙悦,参与多次调解后得出这个结论。
作为村转居社区,霍家营社区居民多年未获得房产证。2021年,社区开始推进这项工作,完成整体产权初始登记后,在推进分户确认时问题出现了。由于霍家营村拆迁时间在2008年,时间间隔达13年,一些原始登记的拆迁安置人去世、离婚或无法取得联系,导致无法办理产权证,由此产生的投诉很多。“社区被安置人和产权人不一致,是产权确认工作难以推进的重要原因。”孙悦说,经统计,存在这类问题的居民约40户。
孙悦一边翻阅相关法律书籍,一边咨询村(居)法律顾问,联合司法所、律师、公证处、法院等方面力量,以人民调解形式,逐家逐户进行产权人变更。比如遇到被安置人去世的情况时,需要确认是否留有遗嘱,遗嘱是否有效,然后按照相关法律和子女协商解决。
由于自己是原霍家营村人,孙悦在调解过程中发动有威望的老人参与,“老人说话既有分量,又考虑周全,我学到了很多经验”。经过半年多时间的努力,产权确认取得了突破进展。孙悦在这个过程中也赢得了居民信任。
在调解过程中,化解矛盾的方式也很重要,过软过硬都不行。
在霍家营社区,一些居民将自家房屋出租。社区里出租的200多套房屋中,超一半托管给一家互联网运营商。2020年,该运营商出现资金链断裂问题,托管业主无法再获得房租,只得一起向社区求助。
由于涉及居民利益和社区安定,孙悦和同事协调成立了专班。他们将该运营商的区域经理、业主、租户、村(居)法律顾问、派出所民警请到一起,开了多次调解会。最初有的业主在会上情绪激动,主张强制和租户解约;租户回应已经付过租金,遭遇解约将报警、起诉;律师和民警在现场也提示业主,强制解约将面临很多法律问题。
各方还讨论过向该运营商追偿的可能性,后来发现成功的可能性很低。原因在于该运营商员工已经很久没领到工资,公司还存在其他债务,即便业主或租户到法院起诉,胜诉后获得赔偿也存在顺序问题。“最后大家达成共识,由业主与租户协商解决。因为越快解决这个事,房屋就越早腾空,大家的损失越少。”孙悦说。
在孙悦和同事的耐心调解下,业主和租户同意各退一步,业主减少一半租金,租户按照之前约定的房租减半支付,一个颇受舆论关注的矛盾被成功化解。业主贾女士的房屋里有3个租户,租期从七八个月到一年不等,最终她收了一半租金。她坦言:“吃一堑长一智,房子以后还得自己管理。”
经过这个事件,孙悦发现很多业主不懂房屋租赁方面的法律知识,便主动学习相关知识,为业主提供规范化的房屋租赁合同模板,将押金协商方式、房屋内装修情况明确记录下来,并与房产中介加强联系,规范管理,减少了后续房屋租赁方面的矛盾发生。
普法与素养
根据北京市2022年印发的《北京市乡村“法律明白人”培养工作实施方案》,“学习宣传宪法、民法典、与基层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本市新颁布和新修订的法规规章”“积极带动周边群众提高法律意识”是“法律明白人”的重要职责。这意味着,除了调解矛盾纠纷,“法律明白人”还是社情民意信息员、政策法规宣传员。
专家认为,普法宣传有助于村民养成守法习惯、提升法治素养,“法律明白人”普法的实际效果,将对村民法治素养提升产生影响。
形式要创新。在新庄堡村,张殿琴不仅将每一次调解当成普法课堂,还通过小品、三句半、快板等文艺形式进行创新普法。她创作的情景剧《身边小事》,通过农村院墙上方堆物、遛狗不牵绳、老人遭遇电信网络诈骗等场景讲述法律常识,获得去年延庆区法治文艺大赛一等奖。她还组织法治文艺普法宣传队,在延庆各村开展了20余场法治文艺节目巡演。
在张殿琴看来,普法宣传重在理解。一方面,“法律明白人”自己要理解、吃透法律条文精神;另一方面,以自己的理解、用大白话、以大家喜闻乐见的形式宣讲,跟唠家常似的,老百姓才能听得明白、记得深刻。
场合有讲究。“普法既要用好大课堂,又要会‘开小灶’。”北京市密云区大城子镇苍术会村“法律明白人”于龙说,集合村民进行普法宣传、在村民围观时调解矛盾等,这是大课堂,需要用好身边人、身边事,以身说法,这比任何形式的法治宣传教育都有效。到村民家里普法,就像“开小灶”,要讲得有针对性、注重个性化,一人一案。“有时可以把村民召集到一起讲,有时需要单独跟某个村民说,否则容易吵起来。”于龙说。
力量要汇集。在昌平区,当地推动基层派出法庭、人民调委会、“法律明白人”队伍联合联动,鼓励“法律明白人”积极参与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街”。在延庆区,农村“两委”干部、村民代表、党员、人民调解员、致富带头人、外出务工人员、中心户长、公益就业人员等8类人,成为“法律明白人”的培养目标。
“培养‘法律明白人’,不仅要求其本人能够带头学法、守法,更重要的是充分发挥他们‘传、帮、带’的作用,带动和引导广大村民养成尊法用法、依法办事的法治素养。”延庆区司法局副局长路呈军认为,随着我国法律制度逐渐完善,厚植农村法治文化土壤十分重要。培养村民的法治素养,需要村民在法律意识、法律认知、法律运用能力上逐渐提高,在法律情感上逐渐加深,对法律的敬畏逐渐加强,这些将促使村民的思维和言行更加理性、规范。
北京市司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继续推进乡村“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着力培养一支群众身边的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队伍,在社会基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进基层自治法治德治融合,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责编:白宇、卫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