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05 18:01:02 来源: sp20241205
中新社 福州10月6日电 题:福建土楼文化密码揭秘
——专访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原院长黄汉民
中新社 记者 龙敏
2024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2023年11月至2024年2月,“福建土楼 活化利用”主题专场展在巴黎建筑与遗产城(法国国家建筑博物馆)举办,7件大型土楼建筑模型,与展厅窗外不远处同属世界文化遗产的埃菲尔铁塔遥遥对望、美美与共。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是一种什么建筑?有何文化密码?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原院长、土楼专家黄汉民此前接受 中新社 “东西问”专访,予以诠释。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 记者:福建土楼是一种什么建筑?有何建筑风格和特点?
黄汉民:土楼是主要分布于中国福建西南地区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建筑,包括客家土楼、闽南土楼和粤东北土楼,建筑各具特色。
在福建,客家土楼指的是永定、南靖等县的内通廊式土楼,具有承重夯土墙、屋顶大出檐、卵石高墙角、坚固楼大门、层叠木结构、环周内通廊、满铺内石坪、彩绘石大门等特色;闽南土楼指的是平和、诏安、华安、漳浦等县的单元式土楼,具有大型夯土墙、单元式多进合院、单元与通廊结合的空间组合、多样化的夯土建筑形态、带楼包土楼、石刻纪年楼匾、方框石拱门等特色。
土楼的出现,与中国历史上几次大规模南迁有关。福建土楼所在的闽西南山区,地势险峻,人烟稀少,一度野兽出没,盗匪四起。南迁的人在此安营扎寨,沿袭中原的夯土建筑技艺,又将技术推向新高度。集居住和防御功能于一体的土楼应运而生,既是根深蒂固的中原儒家传统观念要求,更是聚集力量、共御外敌的现实需要使然。
总体而言,福建土楼是具有突出防卫性能、采用夯土墙和木梁柱共同承重、居住空间沿外围线性布置、适应大家族平等聚居的巨型楼房住宅。
尤为特别的是,人们就地取材,使用泥土、木材、河卵石建造的土楼,冬暖夏凉,创造了宜居的生活环境;倒塌废弃后,这些建筑材料又回归自然,没有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土楼堪称绿色生态型建筑的典范,为绿色建筑的设计提供诸多启示。
永定初溪土楼群位于福建省永定区下洋镇,由五座圆楼和数十座方楼组成,依山傍水,百态不一,是中国土楼的代表之一。图为初溪土楼群集庆楼内景。 中新社 记者 张斌 摄福建土楼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闻名于世。从选址来看,福建土楼大多顺应地势,依山傍水。楼主希望好的地势可以收纳天地灵气,为子孙带去福气。为使土楼与周遭环境更好融合,楼主经常将土楼建得稍高或离山远一些,但也会选择向阳避风、临水近路的地方,兼具功能性与和谐理念。
从防御功能而言,福建土楼具有适应固守的平面布局、牢不可破的土楼外墙、神奇绝妙的洞口防卫、神秘的传声筒与地下通道,构成牢靠严密的防卫体系,是中国传统民居中防卫手段最多、防御性最强的一种居住形式,不仅能满足一时抵抗的要求,还能满足长时间固守的需要。
在建筑技艺方面,福建土楼把中国传统的夯土施工推向顶峰,在地基处理、夯土墙用料、墙身构造以及夯筑方法上积累了宝贵经验,做到薄、坚固和抗震。例如闽南沿海土楼夯土用料,通常采用“三合土”,即黄土、石灰、砂子拌和夯筑,有的还掺入红糖水和糯米浆,以增加土墙的硬度。
游客在福建土楼永定景区的“土楼王子”振成楼内参观游览。 中新社 记者 张斌 摄中新社 记者:福建土楼缘何得以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有何文化密码?
黄汉民:长期以来,福建土楼“养在深闺人未识”,直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才开始得到国内建筑学界的关注。2008年,福建土楼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称,这些大型建筑和它们所处地理位置之间的关系,显示了风水理论和建筑与环境和谐统一的理念。此外,福建土楼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遗产保护杰出成就奖”。
福建土楼是大型生土夯筑的建筑,具有“普遍而杰出的价值”,也是东方血缘伦理关系和聚族平等而居传统文化的历史见证。
福建土楼之美,不仅美在外部形象、内部空间,还美在其整体环境。土楼聚落与环境完美有机结合,创造了理想的生态环境,给人美景天成的感觉。土楼聚落亦受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影响,注重与天地自然环境的关系,追求“天、地、人”的和谐统一。
除少数特例,福建土楼不论是圆楼还是方楼,均采用规整的对称布局,这正是中国传统伦理秩序的表达。以中线为轴左右对称,福建土楼将最重要的建筑物置于中轴线上,再向四周延展,以强烈的向心性来形成家族的凝聚力。“一人有喜,全楼欢庆;一家有难,合楼帮扶”,福建土楼既展现了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度所强调的“尊祖敬宗”,也反映了以“象”求“意”传统建筑美学思想的基本特征。
因此,福建土楼被英国科技史学家李约瑟称作“中国最特别的民居”。甚至在美国迪士尼影业制作的《花木兰》真人版电影中,花木兰所居住的就是福建土楼。
中新社 记者:福建土楼为什么有中西合璧的元素?
黄汉民:福建自古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始发地。东汉时期,福建人就开始漂洋过海,谋生机、求发展。建筑形态多样的福建土楼,也融合了许多西方建筑特色。
素有“土楼王子”之称的振成楼位于龙岩市永定区,楼中有楼。其中,外环楼是架梁式的土木结构,内环楼是砖木结构,有“外土内洋”之称;平面布局既有庭院式民居的印记,也有西洋古典建筑的特点,堪称中西合璧的生土民居建筑杰作。
游客在福建土楼永定景区的“土楼王子”振成楼内参观游览。 中新社 记者 张斌 摄位于漳州市华安县的二宜楼,被称为“土楼之王”,目前仍保存着900多处壁画彩绘。天花板上,糊的报纸是1931年的《纽约时报》,门楣上画着西洋美女和18面西洋钟,可见户主的全球视野、“海归”身份。
中新社 记者: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以来,福建土楼的保护与活化利用取得了哪些进展?面临哪些挑战?如何加强中西方交流合作,实现保护与开发利用并举,让文化遗产既永续传承也造福于民?
黄汉民: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以来,福建土楼保护利用进入了新阶段。土楼乡村旅游迅猛发展,村里外出务工的年轻人纷纷返回家乡,经营起土楼旅馆、农家菜馆。村民真正成了遗产保护的主体,违章建筑减少,卫生条件改善,村落环境更加优美。
但被列入名录的46座福建土楼仅占普查总数的1.5%,尚存大量非世遗土楼闲置荒废甚至坍塌,只有少数仍有人居住,亟待明确其发展路径与更新策略。
2022年,我协助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徐甜甜团队,选取了7座不同类型、残败破损的土楼,开启活化利用的探索实践;通过对现有土楼形态、空间进行因地制宜的再利用,最大程度上保留土楼原始风貌。2023年,徐甜甜团队福建土楼活化利用设计方案在豪瑞可持续建筑大赛上斩获亚太地区唯一金奖,并成功亮相法国巴黎,成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经典案例。
法国国家建筑博物馆策展人弗兰索瓦瑟·兰德认为,福建土楼的活化利用充分考虑到土楼所处的村庄环境,尊重并延续了原有的建筑技术和空间布局,巧妙保留了历史痕迹和生活记忆,并通过微干预和公共功能更新,让当地居民再次充分使用这些传统建筑,为其注入新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活力。
居住在福建土楼永定景区振成楼内的村民正在择菜。如今,仍然有许多居民居住在土楼内,让前来参观的游客有机会了解土楼人家生活。 中新社 记者 张斌 摄当前,需要在保护的基础上活化利用福建土楼,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尤其是在全球倡导可持续发展的当下,美国、日本等国已开始尝试用新的夯土工艺建造全新的实验性的生土建筑,加快推动建筑领域节能降碳。
福建土楼是利用自然、天然、洁净资源的典范,其活化利用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创新,为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传统建筑保护与更新利用带来积极影响和示范效应。我们期待与全球同行在建筑、乡土、社会等领域开展更多跨学科探索与合作,进行更多跨文化的交流与互鉴,共同创造“美美与共”的未来。(完)
受访者简介:
黄汉民,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原院长、首席总建筑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1982年获清华大学工学硕士学位,长期专注于福建传统民居和福建土楼的研究,出版有《福建土楼》《福建传统民居》《客家土楼民居》等专著。
【编辑:李润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