秧歌“闹”榆林

发布时间:2024-11-24 01:24:37 来源: sp20241124

原标题:秧歌“闹”榆林

   融合杂技与现代舞的辽宁盘锦高跷秧歌、糅合南派武术与戏剧的广东潮汕英歌舞、享有淮畔幽兰美誉的安徽花鼓灯、刚毅且充满力量的陕西榆林横山腰鼓……2月13日至24日(农历正月初四至正月十五),在陕西榆林举行的全国秧歌展演热闹非凡,来自全国9个省(自治区)的共计35支秧歌队、近3000名非遗传承人和队员在榆林古城精彩亮相,联袂献上了一场秧歌文化盛宴。

   秧歌在中国已有千年的历史,是一种广泛流传且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舞蹈形式。作为古老的民间艺术,秧歌见证了民俗艺术绵延不息的传承发展,伴随着时代变迁,秧歌也在发展中不断生成新的生命力。

   2023年2月,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年会在陕西榆林举行。在此基础上,2023年7月,榆林市对接陕西省文旅厅,策划举办“古城过大年”活动,同时配套全国秧歌展演等活动,并将其纳入文化和旅游部“全国欢欢喜喜过大年”系列活动。

   全国秧歌展演举办以来,榆林古城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魅力,成为市民和游客打卡的热点,每天接待市民和游客近10万人次。千姿百态的各地秧歌、精彩绝伦的民俗文化,为榆林古城增添浓浓年味的同时,也“舞”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瑰丽多彩。

   “本次展演规格高、规模大、参赛队伍多,演出了各地秧歌的艺术特色,展现了秧歌艺术的独特性和唯一性。”全国秧歌展演总导演张胜宝表示,我们通过此次展演活动,把全国优秀的秧歌团队请进来,让榆林老百姓了解全国各地的秧歌形态,也让更多人了解陕西各地的秧歌特色,为秧歌艺术搭建一个相互交流、借鉴创新的新平台。

   对于秧歌,陕北人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热爱。2月22日,即使是零下20摄氏度左右的低温,依然阻挡不住陕北人扭秧歌的步伐。在榆林街头,每走几步就能看见民间自发组织或是统一服装道具的秧歌队伍,仅是站在榆林世纪广场,一眼望去,就能看到至少3支同时表演的秧歌队伍,而不论是什么“配置”的秧歌队伍,周围都层层叠叠围满了市民和游客。

   近年来,榆林通过“非遗+节庆”“非遗+旅游”“非遗+乡村振兴”“非遗+品牌”等不断强化非遗活态传承,并从市级财政预算上增加非遗保护经费,将每年200万元专项经费增加到3000万元,要求县市区配套经费不低于200万元,市级及以上非遗传承人在原有补助基础上每人每年增加12000元,全力推进非遗保护传承工作。

   “很多年没有看到规模这么宏大的秧歌表演了,这样热闹的场景仿佛将我带回了童年。”在全国秧歌展演现场,带着孩子看秧歌的市民刘树庆感慨,“虽然孩子的学校也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但我还是希望带她实地感受咱们陕北的特色文化,同时对国内其他地区的民俗风情也能有所了解。”

   榆林一直十分重视传统文化保护传承。作为拥有五千年仰韶文化、四千年龙山文化、三千年边塞文化的古城,榆林充分挖掘优秀非遗资源,积极建设“非遗之城”。2023年1月28日,经过十年的创建,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区(陕西省榆林市)成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截至目前,榆林市共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2项、省级66项、市级211项、县级565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5名、省级84名、市级420名、县级1114名。榆林市12个县市区先后有4个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9个被命名为“陕西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我们将以此次全国秧歌展演为契机,认真学习借鉴兄弟地市非遗工作的好经验和好做法;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老祖宗留下来的非遗资源;全方位、多维度推动‘非遗+’融合发展,真正让非遗活起来、火起来;更好推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融合互动发展。”榆林市政府副秘书长崔红军表示。

(责编:方经纶、杨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