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人家 客韵村落(走进传统村落)

发布时间:2024-12-16 04:38:00 来源: sp20241216

  客家山歌剧《古寨牛人》剧照。   梅县区委宣传部供图

  客家围龙屋平面布局示意图。   张丹峰绘

  梅县区是广东省梅州市的市辖区,位于韩江上游,是客家人迁徙到广东的第一站。梅县区拥有24个国家级传统村落,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载体。近年来,梅县区依托丰富的客家历史文化资源,多镇多村联动推进美丽乡村示范工程,统筹抓好古镇古村、古民居古树木等保护与利用工作,走出一条高质量、可持续的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发展道路。2022年,梅县区入选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市、区)名单。

——编  者  

  

  沿着石子路拾级而上,一座座古民居映入眼帘,远处青山连绵,近处游人如织,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徐徐铺开……在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客家传统民居建筑成群,一批批游客慕名而至。目前,梅县区24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主要分布在丙雁松片区、南口片区、水车—梅南片区,集中程度较高。为充分发挥传统村落空间分布集中的优势,梅县区将资源相近、存在集聚发展条件的传统村落纳入集中连片保护区内,确保具有梅州典型特征的客家村落整体格局、自然风貌和传统人居环境均得到保护和延续。

  走进围龙屋

  聆听历史回响

  从梅县区城区出发,驱车10分钟左右,便到达梅县区南口镇侨乡村。侨乡村是首批中国传统村落之一,村庄西靠麓湖山脉,傍依三星山向四周网状延伸。山村田野之间,逶迤延伸的围龙屋极具客家特色。

  围龙屋是客家人最典型的建筑形式之一。客家围龙屋大都依山而建,前低后高,整体呈半圆形。所谓围龙屋,“龙”指的是屋后山峦的走势,“围”是指建筑后半部分一排排半圆形的屋子。“德馨堂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一座围龙屋,两排围屋是德馨堂最大的特点,围龙内房间建于斜坡之上,居民日常生活在屋内都要爬坡过坎,十分奇妙。”南口镇副镇长黄文健说。

  围龙屋前有一片半圆形的水塘,客家人灌溉、养鱼都在这片水塘里。每座围龙屋前一般两堂两横,前有门楼、禾坪、池塘,后有封围,相互间隔。田园竹林就在房屋之间,组合成富有生气和野趣的景观。不仅仅是侨乡村,在梅县区松口镇大黄村,同样分布着河南堂、元泰庄等形制完整的围龙屋建筑以及古码头、古私塾等文物建筑。各式客家传统民居或依山形地势而建,或依江河临水而筑,错落有致。

  “为保护好传统建筑,梅州市政府制定了《梅州市梅县区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规划》,加强对村落传统格局历史风貌保护等工作。”梅县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钟政堂介绍,梅县区还将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项目纳入广东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全面提升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水平。

  修缮古民居

  加快文旅融合

  水车镇茶山村,为水车—梅南片区的代表性村落。村庄地处两山脉之间的曲折峡谷地带,村中现存34座传统民居。不同时期、形态各异的客家传统民居,以条形或方形结构形式,依次坐落,呈带状沿山脚布局,既显得错落有致,又不占耕地,体现了客家传统民居与山、田、水的和谐。“但部分老屋子没有住人,年久失修。”茶山村村民黄剑垣说。

  2022年3月,茶山村获得传统村落保护补助资金支持,得以开展一批传统建筑修复、保护工程。“传统建筑群落整体保护类工作任务重点聚焦建筑群落的保护修缮、建筑风貌统一协调、建筑群落与历史环境互动融合。遵照传统建构技艺‘修旧如旧’的原则,修缮民居建筑。”水车镇人大主席肖强斌说。

  此外,茶山村还对古井、古树、古桥等历史文化、环境要素进行修缮,同步建设游客服务中心、旅游标识解说系统、住宿餐饮服务设施及周边停车场等配套设施,使传统民居成为当地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载体、文化振兴的有机平台。

  与茶山村不同,丙雁松片区雁洋镇桥溪村则是利用保存完好的客家民居,依托青山绿水打造“桥溪古韵”生态旅游景点,进行保护性开发。雁洋镇长教村党支部书记叶华波介绍,过去,桥溪村发展茶旅产业,由于缺少统一规划开发,造成部分古建筑群被破坏。推进保护性开发工作后,村里对古民居按原来面貌和材料特点进行修缮,景区则通过吸收村民就业、集约土地租赁收益、门票收入分红等途径增加村民收入。

  助推新产业

  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梅县区有1000多年建制历史,历史人文资源丰富。“松口镇先后有铜琶、大黄等8个村被评为‘中国传统村落’,我们正在优化推进梅州市梅县区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项目松口镇一期工程项目,同时谋划二期工程项目,利用连片优势,翻修重建水路码头,将各个村落通过水路、驿道连接起来,带动文旅等产业连片发展。”松口镇规划办主任卢瑜淦说。

  据介绍,该工程涵盖传统建筑修缮、传统要素保护、人居环境提升等多个方面,将对圳头码头、大黄古驿道节点等进行保护维修,清理疏通大黄村河道,改善周边环境,同时建设南下村史馆、大黄村史馆等,推动形成成熟的旅游路线。“梅县传统村落集中连片程度高、交通设施条件好,探索集中连片利用模式,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发力点。”卢瑜淦说。

  近年来,梅县区加快建设“快进漫游”的交通网络,形成以高速公路、国道、省道为主的快速交通,连通环阴那山绿道、梅江绿道的绿道网络,串联三个传统村落集中片区,建成雁洋—松口、水车白沙—梅南水美等6条精品旅游路线,带动沿线传统村落发展。

  如今,梅县区各传统村落乡村环境进一步改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率达到100%,村庄卫生保洁实现全面覆盖,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成效显著;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所有自然村完成村委通自然村主村道道路硬化。

  为了更好保存并传承传统村落的珍贵历史遗存和文化特色,梅县区还实施传统村落数字化影像库和保护范围标志牌建设项目,通过建立影像库、搭建小程序等方式,打造集视频、图片、文字介绍为一体的可视化系统。

  “游客通过手机就能看到村子的虚拟现实场景和介绍,这既能以数字化方式留存乡愁记忆,进一步保护传统村落文化,又能方便游客提前了解各个村落,做好旅游规划。”钟政堂说。

  《 人民日报 》( 2024年07月13日 06 版)

(责编:白宇、卫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