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30 15:59:31 来源: sp20241230
孙晓宇(前排左四)带着意大利罗马国立住读学校学生在北京参加夏令营。
今年2月,张翠翠(左)参加索邦大学阿布扎比校区的开放日活动。 (本文配图由中国国际中文教育基金会提供)
2024年,是孔子学院品牌建设20周年。这20年间,“孔院人”为着共同理想不懈耕耘、努力奋斗。
北京外国语大学5位国际中文教师正是亲历者,他们与孔子学院共同成长,为国际中文教育事业贡献了力量,也书写了属于自己的故事。
感受语言的力量
意大利罗马大学孔子学院中文教师陈晨与孔院的故事,是一段跨越山海、连接文化、培育未来的旅程。守护梦想、筑梦未来是她任教13年践行的理念。
陈晨在罗马国立住读学校孔子课堂(罗马大学孔院下设孔子课堂)教学的10年中,带领学生参加“汉语桥”中学生比赛,连续六年获得意大利团体冠军和个人冠军,并获得过全球总冠军。
2020年,她受意大利教育部邀请,设计并主讲了意大利国家电视台文教频道推出的首个电视公益中文课程,让中文教学首次通过电视走进更多学生的视野。节目播出后反响很好,意大利教育部长专门致信感谢。同年3月,中国医疗专家队驰援意大利。受意大利红十字会邀请,陈晨为医疗队担任翻译,受到大家认可。
陈晨的学生和朋友们纷纷表示,“学习中文,特别自豪,也让我们更加珍惜与中国的友谊”。
“那一刻,我深刻感受到语言文化促进世界人民交流的力量。”陈晨说。
播撒友谊的种子
孙晓宇也曾在意大利罗马大学孔子学院任教。2013年,她考取了北京外国语大学孔子学院专职中文教师岗位,次年便赴外任教。
到岗之后,孙晓宇被分派在罗马国立住读学校孔子课堂,担任高中一、二年级的中文教师。初来乍到,当她为一位酷爱中文的学生取下“郑彦柯”这个中文名字时,并没想到他会问鼎“汉语桥”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全球总冠军;当她翻阅文献、苦苦思索如何为中文零基础的学生上好地理课时,也没想到这将带她踏上“内容与语言融合教学”研究之路。
孙晓宇在学生身上倾注了爱心,通过语言教学,把友谊的种子种在学生心中,为学生提供了一段与中文、与中国有关的逐梦旅程。
离任回国时,孙晓宇和学生们在大巴车上告别时流泪,这一场景印在了在场的每个人心中。在那一刻,没有国界。她深刻体会到了中外人文交流的真正意义,也更加坚定了未来要走的路。
“我相信你”
曾任德国纽伦堡-埃尔兰根孔子学院中文教师的荀佳月与孔子学院的缘分开始很早。
2006年,她考取了北京外国语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研究生。2008年,在纽伦堡-埃尔兰根孔子学院举办的“奥运论坛”活动上,荀佳月为当时举办的晚宴担任翻译。接到任务时,她因从未受过专业翻译训练而忐忑不安。孔子学院德方院长徐艳肯定地对她说:“佳月,我相信你!”于是,在有着上百年历史的传统德国餐厅里,几位嘉宾侃侃而谈,也会时不时停下等待着荀佳月的翻译。她全身心投入,通过自己的工作,让双方思想碰撞出火花。
“我为能够承担晚宴翻译工作而庆幸,也为自己能够参与到孔子学院的工作中而自豪。让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真诚交流正是我投身这份事业的初衷。”荀佳月说。
“为老师感到骄傲”
从一名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到国际中文教师,再到孔子学院中方院长,赵婉贞已在马来亚大学孔子学院奋斗了11年。她见证了孔院教学场地的变迁,结识了大批热爱中国语言文化的学生。在跨文化交流和工作中,对国际中文教育、中马文化交流合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2023年,马来西亚相关媒体一档名为《今日马来西亚》的节目希望找一位能说马来语的中国人,介绍相关习俗。
赵婉贞带着忐忑的心情参加了这档电视节目,与主持人畅聊当地传统习俗。
不少学过中文的学生看完电视节目后给她发来照片和信息说:“我在电视上看到老师啦,真为老师感到骄傲!我还把节目转发给了亲戚朋友,告诉他们这就是我的中文老师。”
今年,赵婉贞再次接到同一电视节目的邀约,两位当地主持人诙谐幽默的风格和对中华文化的浓厚兴趣,让这次采访成为她难忘的经历。
“文化的双向交流很重要,也有助于孔子学院的发展。”赵婉贞说。
一种新的风尚
作为阿联酋扎耶德大学孔子学院的中方院长,张翠翠对阿联酋中文教育有独特的理解。
2019年,阿联酋将中文正式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成为第一个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阿拉伯国家。张翠翠真切感受到了顺势而为、借势而进的发展趋势。
多年来,扎耶德大学孔子学院秉承聚焦语言教学主业,提升中文教学质量,推广中国语言文化,促进中阿在教育、文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积极推动国际中文教育事业在阿拉伯国家的高质量发展。
张翠翠上任以来,积极拓展扎耶德大学孔院与阿联酋本土国际中文教育各方力量,积极动员“百校项目”的学生参加“汉语桥”比赛。
同时,张翠翠与“百校项目”负责人探索以学促用、学用结合、知行合一的发展路径,成功举办了首场中小学生中文考试。此外,她还组织“百校项目”本土中文教师参加师资培训,逐步形成教学、文化、考试、师资四位一体的新合作模式。
“作为阿联酋国际中文教育的亲历者,我看到学习中文在阿联酋已经成为一种新的风尚。”张翠翠说。
(受访对象陈晨、孙晓宇、荀佳月、赵婉贞、张翠翠均为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文教育专职教师)
(责编:李依环、李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