蹚出新型研究型大学实践特色路

发布时间:2024-11-30 17:58:37 来源: sp20241130

原标题:蹚出新型研究型大学实践特色路

2024年6月,深圳理工大学举行校园开放日活动,学生和家长前来参观。受访单位供图

2024年6月,深圳理工大学举行校园开放日活动,学生和家长前来参观。受访单位供图

经过近6年筹建,近日,教育部正式批复设立深圳理工大学。《教育部关于同意设置深圳理工大学的函》指出,深圳理工大学定位为新型研究型大学,着重开展基础性、前沿科学技术研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新型研究型大学“新”在哪?记者注意到,深圳理工大学在学科布局、培养模式、管理机制等方面焕然一新。

深圳理工大学筹备办主任、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创院院长樊建平表示:“我们在深圳先行先试,成立新型研究型大学,希望为国家高等教育发展蹚出一条新路。”

产教融合办大学

深圳理工大学位于深圳市光明区新湖街道,校园总用地面积近1200亩。其中,主校区第一期20多万平方米建筑已建成交付,可保障2024年首批本科生的学习生活。

樊建平介绍,当下,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很重视理工科大学的建设和发展。这是因为理工科大学与国家的产业发展、综合实力等密切相关。

目前,深圳理工大学瞄准深圳重点产业集群,首批设立了7个专业学院,包括生命健康学院、合成生物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控制工程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能源工程学院、药学院、算力微电子学院,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人才。

樊建平曾担任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深圳先进院)创院院长。过去十几年,在他的带领下,深圳先进院作为我国新型科研机构的代表,不断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与企业开展横向项目近1200项,与产业合作金额超15亿元,累计孵化企业近2000家。

深圳理工大学依托深圳先进院人才、科研、产业等资源筹备建设而成。樊建平认为,深圳理工大学“天生”就带着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基因。

“科研平台是高校学科发展和培育的重要载体,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源头。”樊建平说,一方面,学校可以依托这些平台申请科研项目,产出重大科研成果;另一方面,学生们有机会通过这些平台尽早接触科学研究,提高科研创新能力。

深圳理工大学将与深圳先进院深化合作、优势互补,探索高层次人才的人员双聘机制。深圳理工大学教授与研究院500余位科研人员强强联合,共同培养国家急需的拔尖创新人才。

学科交叉建专业

记者注意到,作为新型研究型大学,深圳理工大学虽名为理工大学,但并未设理学院、工学院等。

“深圳理工大学的专业建设与国家需求同频共振。”樊建平举例,比如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着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且满足产业发展需求的创新型综合人才,推动高端医疗器械国产化;药学院旨在培养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复合型尖端人才,研制原创性新药。

“每个学院的专业设置也别具一格。例如,生命健康学院设有4个系,分别为生物学系、神经生物学系、智能交叉科学中心、精神健康与公共卫生系,主要从事脑科学相关人才培养工作。”樊建平介绍,每个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习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工程等多个种类的课程。这将推进学科交叉融合,提升学生创新能力,探索出一条特色人才培养道路。

樊建平透露,未来,深圳理工大学还将建设深空学院、深海学院、未来医学院、商业科技学院等。

值得一提的是,学校图书馆书籍的摆放位置也体现了学科交叉的特征。记者在深圳理工大学图书馆看到,这里采取“一架双科”式的书籍陈列方式。同一学科的书籍按名称单面摆放,一个书架上的两面摆放两种完全不同学科的书籍。例如,数学学科和体育学科书籍摆放在一个书架的两面。“我们创造更多机会,鼓励不同专业背景的人相遇,共同孕育研究硕果。”深圳理工大学筹备办副主任赵伟说。

数据显示,目前学校已集聚了一支高水平师资队伍,其中包括院士14人、国家级人才88人。

“三院一体”育人才

在育人理念方面,深圳理工大学引入深圳先进院的培养体系,形成“书院+学院+研究院”协同育人模式。

其中,学院开展以学科知识为核心的教育教学,研究院依托科研平台和产业资源提供实践教学支持,书院侧重学生综合素质发展。

目前,深圳理工大学已建成“曙光书院”和“袁庚书院”两大书院。书院实行本科生学术导师、行业导师和辅导师“三导师制”,旨在探索出符合中国国情、中国高校实际的创新型现代住宿式书院制度。

赵伟介绍,深圳理工大学还建立了“分轨培养”的教学体系,支持学生个性化发展。在“分轨培养”过程中,大一期间以书院为建制开展通识教育,学生在3个不同类型的实验室轮转;大二期间确定专业;大三期间实施“学术轨、工程轨、创业轨”分轨培养;大四期间开展科研实践、产业实习、创新创业等。

赵伟说,学生每周上课4天、在实验室里进行科研实践1天,拥有学术教育、素质教育2张“成绩单”。

“未来,同一间宿舍里有来自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学生;同一层甚至同一间办公室里,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教师一起交流;辅导师和学生同吃同住,加之学术导师、行业导师的带领,师生们能够资源互补,组建项目团队,甚至构建出一家企业的‘雏形’。”樊建平说。

(记者 罗云鹏)

(责编:郝孟佳、李昉)